□本报记者 胡杨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其中一季度5.4%,二季度5.2%。数据符合市场预期易倍策略,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为应对外部挑战,我国把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从统计数据看,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是增长的主动力。经济运行在改善,上半年,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旅客周转量增长4.9%。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8.3%。
就6月来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指出,出口增速有所反弹,并带动工业增加值回升,但内需有所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均较上月出现较大回落,物价也持续低位运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上半年外部环境剧烈波动,引发了超预期的“抢出口”效应,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降反升;下半年美国全球对等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可能集中体现,出口有可能转入负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可能由正转负。因此,当前以促消费为核心,部署壮大内循环,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这也符合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会议指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把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要聚焦突出问题,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汇聚政策落实的合力,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积极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发展,齐心协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王青认为,下半年一方面要抓紧现有政策落实,同时也会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扩内需增量措施。其中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较大幅度上调以旧换新支持资金额度,政策覆盖范围也会继续拓展,推动促消费效应进一步扩大。此外,下半年促消费有可能不再限于耐用消费品,不排除把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纳入进来的可能。其他方面,下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资金额度也会上调,这对扩大新质生产力有直接推动作用,也有助于保持制造业投资增速处于较快增长水平。视情况需要,下半年也可采取增发一定额度专项债等措施,推动基建投资适度提速。总体上看,当前中国政府负债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偏低水平,物价水平也较低,下半年以促消费为核心,大力提振内需的政策空间充裕,完全有条件更好地挖掘内需潜力,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温彬、王静文认为易倍策略,扩内需方面,存量政策还有较大空间。以财政政策为例,半年全口径下广义财政空间还有超7万亿元,其中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分别剩余4.03万亿元、2.24万亿元、7450亿元,余量充足。增量政策也已备好,已经提前预告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至今尚未正式公布,这将会是下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可能落地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将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随着美联储重启降息,我国货币宽松的空间将随之打开,下半年应至少还有一次降息、一次降准可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进一步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