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众多英雄好汉中,浪子燕青与混江龙李俊的结局可谓最为圆满。燕青不仅精通琴棋书画,更在风月场上享有盛名通弘网,堪称一代风流才子。他挑着一担金银细软离开梁山,凭借俊朗的外貌与出众的才艺,后半生定能锦衣玉食,逍遥自在。而李俊则更为传奇,他带领童威、童猛兄弟,以及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瘦脸熊狄成等六位好汉远渡重洋,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般成就,比起被金人俘虏、在五羊城坐井观天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不知要强上多少倍。
在《宋史演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等后世小说中,许多梁山好汉都有出场,其中李俊更是多次担任主角。他建立的\"暹罗国\"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十八世纪时,一位名叫\"披耶达信\"的中原人曾拯救暹罗于危难,并因此登上王位。虽然《宋史》中未见暹罗国的记载,但《明史》却有详细描述:\"暹罗位于占城西南,顺风十日可达,即隋唐时期的赤土国。后分裂为罗斛与暹两国。暹国土地贫瘠,罗斛则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暹国需仰仗其供给。元代时,暹国常来朝贡。后罗斛强盛,吞并暹国,遂称暹罗斛国。\"
展开剩余75%值得一提的是,\"国主\"这个称号并非贬义。南宋与金国往来文书中,宋帝就自称\"宋国主\"。因此李俊能成为暹罗国主,地位堪比宋高宗赵构。据《水浒传》记载,李俊\"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这一细节符合历史事实。太仓港即后来的刘家港,位于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是元朝漕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起点。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首站为占城,次站便是暹罗。不过当时的暹罗国主与李俊应无关联,因为史料显示,中原人在海外建立的政权更可能是扶余国。据载:\"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
从南方部族的奏报来看,李俊占领的扶余国并非东北地区的古扶余,因为当时北方扶余已是金国领土。以李俊的实力,断难与完颜宗弼、完颜宗翰等金国名将抗衡。他攻占的扶余国应在东南海域。虽然宋朝军力不强,但中原水师对付几个岛国还是游刃有余。这一点从郑和的事迹可以得到印证:洪武年间通弘网,郑和先后擒获三佛齐国酋陈祖义、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苏门答剌伪王子苏干剌等。
李俊凭借几个水匪的积蓄打造战船、招募水军,虽不能与郑和的\"天兵\"相提并论,但对付小国已绰绰有余。由此推断,李俊从太仓港出海,经数年发展后率千艘战舰、十万大军攻灭扶余国是完全可能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宋江当时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麾下人马不下十万(包括归附的山寨和俘虏的宋军),为何不像李俊那样出海发展,既能为大宋开疆拓土,又能为兄弟们谋个出路?
梁山军缴获了高俅的三十艘大海鳅船、五十艘小海鳅船,加上无数艨艟走舸,完全有能力运送十万大军。对付东南小国,比对抗宋朝官军容易得多。宋江之所以不走李俊之路,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故土难离。宋江骨子里透着小家子气,他长期以忠义自诩,最终作茧自缚。就像伪君子装久了也会沾染君子之风一样,他被自己的伪装束缚住了。
其次,即便宋江有意出海,关胜、呼延灼等原朝廷将领也未必同意。当时的占城、爪哇、真腊等地虽盛产奇珍异宝,但与中原相比仍属蛮荒。这些曾享受高官厚禄的将领,怎会甘心放弃锦衣玉食去啃榴莲、吃苏铁?
再者,梁山军规模庞大,目标明显。李俊七人可悄悄通关,但十万大军只能强行突破。数百艘船虽能运兵,却不利于海战。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宋江、吴用见识短浅。一个郓城小吏,一个乡村塾师,连本县都没出过,直到生辰纲案发才经晁盖介绍相识。这样眼界狭窄的人,怎会知道海外另有天地?
无论如何通弘网,远走高飞的燕青、海外称王的李俊,结局都远胜困守梁山的宋江。这不禁让人思考:以梁山军的实力,能否在东南所向披靡?若宋江胸襟更开阔些,成就是否能超越李俊?最终宋江饮下毒酒而亡,这已是对他恶行的轻惩,未受千刀万剐实属侥幸。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