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于东莞的家具厂老板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对美订单占六成,现在关税加到120%富豪配资,卖一套亏一套,只能裁员三成转向中东。 ”
这条动态迅速引发热议,评论区挤满中小企业的共鸣:“美国市场快成黑洞了”“转型东南亚才是活路”。
就在同一天,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245%关税,声称要“精准打击中国战略产业”。
一、美国的“关税套娃”还能叠几层?
4月10日,白宫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推高至125%,叠加此前针对芬太尼问题的20%额外关税,实际税率达到145%。
不到一周,这项数字再次飙升到245%,涵盖电动车、医疗用品等关键领域。
然而,这种数字游戏的荒诞性早已暴露:当关税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时,贸易关系实质上已断裂。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充满矛盾。
4月11日深夜,美国海关悄悄对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豁免125%关税,涉及中国对美出口总量的20%-25%。
一边高举“全面脱钩”大旗,一边又对73%依赖中国制造的手机、78%的笔记本电脑网开一面,这种“选择性豁免”被英媒讥讽为“战术性退让”。
美国本土制造商给出的报价,竟是继续进口中国商品并承担关税的两倍之多。
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仍在中国采购,而中小零售商因成本飙升濒临破产。
“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口号,在现实面前沦为笑话。
二、中国打出的“不对称战牌”
美国还在纠结关税数字时富豪配资,中国早已跳出“加税—反制”的循环。
4月4日,商务部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企业必须提交最终用户证明——这直接掐住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命脉。
F-35战机的永磁材料、特斯拉电池的镨钕合金,90%依赖中国供应。
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反击。
从2019年起,中国通过整合六大稀土集团、严控开采指标,将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握在手中。
即便美国重启本土最大的芒廷帕斯稀土矿,矿石仍需运到中国提纯——技术壁垒让“去中国化”成为空谈。
效果立竿见影。
五家西方企业因无法获得稀土材料被迫停产,美国防部库存仅够维持14个月战机生产。
特斯拉紧急调整供应链,将部分电池产线迁往泰国,但关键原料仍绕不开中国。
“我们像是被捏住喉咙却找不到手术刀。 ”一位美国军工供应商在行业论坛匿名写道。
三、中国市场的“去美国化”实验
关税战打到这个份上,受伤的远不止中美两国。
欧盟宣布若美国对其加税,将启动260亿欧元报复清单;加拿大加入对美反击,东盟则加速推进零关税区。
连日本企业都在悄悄调整:索尼将30%的电子元件采购转向越南,但当地工厂60%的原材料仍来自中国。
中国市场的韧性更让外界惊讶富豪配资。
2025年一季度,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45%,中俄贸易额突破2440亿美元,填补了美国市场缺口。
广东一家原本依赖对美订单的纺织厂,转型生产医用防护服后,欧盟订单占比飙升至七成。 “美国不要的,欧洲抢着要。 ”该厂总经理在采访中直言。
内需市场同样在爆发。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带动销量增长25%,小米智能家居市占率突破60%。
上海消费者王女士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国产手机功能不输苹果,价格只要一半,何必为关税买单? ”
四、“极限施压”变成“自我消耗”
特朗普曾自信等待中国的“求饶电话”,但现实给他泼了冷水。
4月11日,美股在关税豁免消息刺激下大涨,次日却因供应链恐慌再度暴跌。
摩根大通测算: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需投入1万亿美元,相当于重建一个墨西哥的工业体系。
普通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5000美元,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缩水6.7%。
沃尔玛货架上,原本9.9美元的T恤涨到24.9美元,消费者在Reddit上怒吼:“关税战让我们成了人质! ”
连共和党内部都出现分裂。
议员蒂利斯公开质疑:“如果政策被证明错误,我们该掐谁的脖子? ”民主党则抨击白宫“缺乏战略,只会虚张声势”。
特朗普的推文泄露了焦虑——24小时内连发7条全大写“冷静”,试图安抚市场情绪。
五、中国为何敢说“不予理会”?
美国将关税加码到245%时,中方以“不予理会”的强硬姿态回应。
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基于清醒判断:在125%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空间。
大豆、汽车等拳头产品遭对等反制,路易斯安那州的农场主看着滞销的仓库苦笑:“中国不买了,我们还能喂牛吃美元吗? ”
中国联合欧盟、东盟向WTO起诉美国单边主义,同时通过RCEP深化区域合作。
美国还在挥舞关税大棒时,全球美元结算份额已从60%跌至48%,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新增78家境外银行接入。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贸易范畴。
#关税战十日谈#
从好莱坞电影进口缩减到稀土出口管制,从特斯拉转战东南亚到鸿蒙系统装机破7亿,每个细节都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秩序。
就像那位东莞老板说的:“美国关了一扇门,我们自己凿开了十扇窗。 ”
这场关税战的结局,或许早在2019年中国整合稀土集团时就已注定。
美国沉迷于数字游戏时,中国正在用技术壁垒和供应链话语权书写新规则。
历史总会证明:真正的胜负富豪配资,从不取决于谁喊得更大声。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